生活通周刊

Hi, 请登录

机器人“引路”脑海排雷


——四川蓝生脑科医院神经外科成功开展机器人导航下颅内海绵状血管瘤切除术

机器人“引路”脑海排雷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近日,四川蓝生脑科医院神经外科团队成功开展一例手术机器人导航下颅内海绵状血管瘤切除手术。这一创新性技术的开展为患者带来了更安全、精准的神经外科治疗方案,也标志着四川蓝生脑科医院神经外科在脑血管病手术治疗水平,再上新台阶。



病例回顾


26岁小伙,来到四川蓝生脑科医院神经外科就诊,经了解病史、反复查体阅片,详细分析脑血管造影后,确诊患者右侧颞枕叶海绵状血管瘤,并引发脑出血。



颅内海绵状血管瘤


据了解,颅内海绵状血管瘤属脑血管畸形,并非真正的肿瘤,如同大脑当中的血流交通网出现了 “打结”,可能导致脑出血、盗血或占位效应,表现为剧烈头痛、癫痫或神经功能障碍。而患者病灶小且位于大脑皮层下,外观与正常脑组织无异,如何在最大程度减少脑损伤的前提下、一次性准确找到并切除位于脑深部的微小病变,则犹如深海排雷、大海捞针。


经与患者及家属沟通病情及手术方案后,神经外科团队决定采取手术机器人导航下颅内海绵状血管瘤切除术,顺利解决上述问题。



三维重建、规划手术入路


经过严密的手术评估和计划后,先将机器人的“眼睛”(摄像头)对准患者头部,通过面扫描注册技术快速注册好患者的头部位置信息,并融合术前患者头颅CT/MRI/DSA等影像数据,进行三维重建,扫描勾勒的三维立体头部结构清晰地显示出颅内畸形血管、血肿位置信息,直观地看到患者大脑内部结构与外部的位置关系,避开脑沟及动静脉,规划最佳手术入路(规避重要功能区、神经纤维束及血管)并直达病灶部位。




患者全麻后,四川蓝生脑科医院黄光富院长在手术机器人精准导航下,沿规划手术路径,顺利找到并在显微镜下完整切除海绵状血管瘤。


手术机器人作为神经外科手术的“GPS”系统,包含“脑”“眼”“手”三个部分。“脑”观察患者头部三维图像,计算病灶准确位置,规划最佳穿刺路径;“眼”实时跟踪,确保机械臂沿规划路径运动到指定的手术位置;“手”负责准确定位医生规划的穿刺位置,同时充当操作平台,帮助医生精确定位到颅内细微病变,实现精准、微创手术。


“导航下的神经外科手术,对患者造成二次伤害的几率明显下降,也能够减少术后并发症。”神经外科高晋健主任介绍说,神经导航是计算机技术与数字化医学影像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导航系统犹如赐予神经外科医生一双透视眼,让医生在术中可以即时标定病变范围,实现精确定位。神经导航的理论误差可以达到1毫米甚至更小,如果操作得当,便可真正意义上实现微侵袭。利用神经导航还能指示病变部位,大大缩短寻找颅内微小病变的时间,更大程度保障患者预后和生命质量。


(来源:四川蓝生脑科医院)





推荐阅读:

用热血延续生命·让世界更加美好

“让呼吸畅起来”——成都誉美医院呼吸内科开展医患沟通交流会

关爱“一老一小”眼健康

卵巢恶性肿瘤术后化疗护理

进入倒计时!首届四川脑科论坛11月3日至5日将在四川蓝生脑科医院召开

小银杏带动大产业

院士专家齐聚蓉城 共话“脑科”前沿技术

时隔三年,成都誉美医院职工运动会激情重燃,见证团队力量的时刻到了!

四川蓝生脑科医院党支部 开展“学思想、强党性、进社区、送健康”公益义诊主题党日活动

四川蓝生脑科医院青年医师连续在国际知名期刊发表两篇论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