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通周刊

Hi, 请登录

潜心耕耘,静待花开

有人说:“我们在路上不是像驿夫那样追赶路程,而是像旅行家似的沿途观赏。我们心中不只是想到一个起点和终点,而且还想到起点和终点之间相隔的距离。”当今时代,万物皆在追求高效和快节奏,而在学生的漫漫成长之路上,教育却应当慢下来。可以说,教育是一种“慢”的艺术,它需要的是一种潜心耕耘、静待花开的态度。


“慢”是遵循规律,循序渐进。所谓“慢教育”,并非是老师教得慢或者学生学得慢,而是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倾听学生成长的声音,让教育与学生的心智发育同步,让教育成为学生的一种享受和一份喜悦。教育是关于人的事业,学生则是发展中的人。对他们而言,知识的习得和技能的掌握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其间必会经历一个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漫长过程。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有着很长的周期,它是一个不完美的人引领着一群不完美的人不断探索、追求卓越的过程。因此,教育工作者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应从长计议,精心设计,科学考量,合理规划,摒弃揠苗助长、越级而上的行为与焦虑情绪,换之以精心的培养和呵护,以足够的耐心静待繁花的盛开。


“慢”是尊重差异,春风化雨。世界上没有一样的树叶,人也如此。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认知水平、性格喜好都各不相同,他们的生活经历和人生道路也千差万别。如果把学生的学习发展过程比作是一条河流,即使向着同一个方向流淌,每个学生所经历的险滩暗礁也都有所不同。若是一味追求快进,唯分数是举,则会忽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和创造性的培养,丧失对学生个性的关怀,有悖于因材施教的教育教学原则,而学生也会在这样的过程中失去自我,泯然众人矣。只有教师不忽视学生的差异性,用心发现他们的闪光点,探索多样化办学,注重因材施教,学生脚下所踏着的路,前方才会绵延出无数种选择与可能性。正如朱熹所言:“圣贤施教,各因其才,小以小成,大以大成,无弃人也。”因此,教育应放慢脚步,如春风化雨般浸润每个孩子的心灵,让每个年轻的生命都能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新天地。


“慢”是日积月累,用心领悟。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知识的积累、经验的沉淀并不在一朝一夕之间,只有经过空间的拓展和时间的涤荡,人才能明智晓理。而慢的教育,正是在为生命的蜕变攒下厚积薄发的勇气和力量。孔子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教师教书育人需要捕捉教育契机,学会在信任中放手,引导学生自己感悟知识内隐的精髓,体悟各种各样的活动经验,使各类知识真正内化为学生自己的方法和思想,让学生在不断的感悟中实现自我突破与成长。此外,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也需要慢的教育不断地打磨,并于方圆之间不经意地点拨。可见,慢的教育不是碌碌无为,而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坚守。教中有育,育中有教,快慢有致,才能真正润泽生命成长。


没有一棵树一开始就是树,它首先是绿芽,经受过一次又一次的寒冬暑热,才变得枝繁叶茂。没有一朵花一开始就是花,它首先是幼苗,承受过一次又一次的风吹雨打,才这般婀娜多娇。教育不是起跑线,而是途中的加速度和持久的努力。好的教育,从来不是点石成金的技巧,而是春风化雨的过程。经过脚踏实地的潜心耕耘,学生定能实现自我成长,有足够的力量在其擅长的领域闪闪发光,最终成为期待的模样。(王家瑞)


查看原稿地址

相关推荐